座银矿,过路的盐商起了歹念,纠集、哄骗两千多人前去开采。当地百姓得知此事,当地百姓前去阻止,用锄头、柴刀、木棍等农具作为兵器,打死一千多人。

这种一呼百应、浴血奋战的精神正是戚继光需要的,在他极为严格的选拔标准下,仍然很快募集四千余名士兵,组成戚家军,也成为日后横扫东南的主力。

朱翊钧说道:“与成告诉我,浙江沿海村落,仍然有流寇不时进犯,抢夺百姓财物,甚至伤及性命。”

“不止浙江,福建、广东也应该有同样的情况。”

他又拿出几封奏章:“广东还要更严重一些,动不动就有异族首领逃往海上,起兵造反。”

“先生提过,边防自守之策,重要的是任命有能力的官兵,同时也要团练乡兵。”

“既然北境可以,那我认为东南沿海地区也可以,咱们可以现在浙江试一试,在各州府分设练总、练备,专练乡兵,保卫乡土,对付流寇,不轻易外调。若奏效,再推行到福建、广东等地。”

“先生以为如何?”

张居正看着他,忍不住弯起眉眼,嘴角上扬。若是以前,他总要劝他,专心读书,而眼前的少年,不是皇孙,不是太子,而是天子,如何让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就是他毕生的使命。

“先生,先生,元辅先生!”

朱翊钧不知他为何怔愣,有些不好意思:“我是不是,哪里说得不对?”

张居正立刻躬身道:“不,陛下说得很好。臣只是没想到,陛下能考虑如此周详。”

“哈哈!”朱翊钧笑道,“先生忘了,我可是学习了多年兵法谋略。”

“是,”张居正也跟着他笑,“是臣忘了,陛下冲年便文武双全。”

朱翊钧又道:“既然先生也认为我这个法子可行,内阁就去办吧。”

张居正却有些为难:“谭纶、戚继光在蓟州,王崇古在大同、俞大猷在广西,朝廷一时间很难调派合适的人到浙江组织团练。”

团练需要有选拔士兵的能力,也要精通兵法和训练,更要擅长管理,不是每个武官都有戚继光和俞大猷的本事,也不是每个文官都能像谭纶和王崇古一样能领兵。

人选确实不好找。

朱翊钧却摆了摆手,似乎张居正的烦恼于他而言,只是小事一桩:“我这里就有个人,再合适不过。”

第章 朱翊钧已经有了心……

朱翊钧已经有了心仪的人选,大殿内,其他人也不约而同的看向他,好奇这个人是谁。

“陛下说的是……”

冯保欲言又止,他好像猜到了。朱翊钧眨了眨眼,阻止了冯保,他要自己公布答案。

朱翊钧也没卖关子,很快就给出了答案:“先生可还记得,我皇爷爷驾崩那年,徐阁老和你一起拟遗诏,我在上面加了个名字。”

除了冯保,众人皆露出惊讶之色,张居正道:“殿下说的是……胡宗宪?!”

“对!”朱翊钧说道,“就是胡宗宪。”

“他曾在浙江抗倭多年,不费一兵一卒,诱捕徐海,劝降王直。”

“俞大猷、戚继光、谭纶、王崇古……这些人曾经都是他的部下。”

“他有勇有谋,赤胆忠心,在浙江也有威望,我想将士和百姓应该都会服他,”说到这里,朱翊钧笑了笑,“就算不服,胡宗宪也能制服他们。”

“所以,我认为,胡宗宪是最好的人选。”

这个人有多大本事,自不必多言,张居正也很清楚,当年若不是朱翊钧出手,胡宗宪也已经在诏狱自尽。

这六年来,朝廷并没有复用他,他在绩溪县的日子倒是过得不错,娶了一房继室,还生了一个小女儿。

上次歙县的“人丁丝绢案”其中也涉及到绩溪县,作为曾经的官宦,还是大官,胡宗宪料到了朝廷的意思,从始至终并未参与进来。

要启用一个赋闲六年的人,张居正身为元辅,仍有颇多顾虑。胡宗宪是个狠人,只看结果,不在乎过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先生,”朱翊钧看出了他的顾虑,出言安他的心,“先生不必多虑,胡宗宪对大明,对朝廷,绝对忠诚,这一点,我能保证。”

胡宗宪的命是朱翊钧给的,自由也是。现在朱翊钧当了皇帝,再次启用他,以他的秉性和为人,必定会忠心不二。

“只是,”张居正的顾虑并没有那么轻易打消,“团练乡兵并非一朝一夕能成,也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到。”

朱翊钧又道:“没关系,我这儿还有一个人。”

众人又惊讶的看着他,他一个养在深宫的小皇帝,哪里来这么多人才储备。

与胡宗宪颇有渊源,又是皇上身边相熟的人,这个人选并不难猜。

朱翊钧说道:“徐先生曾经是胡宗宪的幕僚,胡宗宪对他的评价是知兵,好奇计。”

“这些年来,他教了我许多兵书,其中就有戚将军的《纪效新书》,对于练兵,他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