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因为他和张居正一样,会无条件支持戚继光,圣上也是如此。

冯保建议,不如把这些钱花在刀刃上,比如改进一下竖炉炼铁,如何造出利用率更高的球团矿,降低成本,提高产能。

不过,冯保还是向他讨了一样东西。这东西对戚继光来说倒也不难,立刻就命人给他找来了。

朱翊钧在蓟镇二十日,皇太后三天两头就派人来,给他送衣物,送吃的,生怕冻着他饿着他,还催促他快些回去。

吃的穿的朱翊钧收下了,只字不提要回去。

张居正也时常派人过来,主要给他送奏章。小事元辅自己就处理了,大事都不忘向皇上禀报。

终于,蓟镇练兵结束,朱翊钧也该回去了。

回到紫禁城,张居正和吕调阳带领六部九卿、都察院在宫门口迎驾,朱翊钧别人都叫去文华殿,说了说这次蓟镇的见闻。

说来也巧,朱翊钧出门大半个月,文华殿中,积压了不少奏章。就有人因为这次戚继光在蓟镇举行声势浩大的练兵,而弹劾他。

理由是,他每年要花费朝廷上百万两白银的军费,并没有歼灭多少敌人,反而花在了大规模演习这种华而不实的地方。

第二日早朝,朱翊钧就在百官面前提到了这封弹章:“朕亲自在蓟镇校阅二十日练兵,非但没有感觉华而不实,反到认为很有必要。”

“各地总督、总兵都应该向戚继光取取经,学一学他是如何练兵,如何根据敌情布阵,如何让军士保持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此次练兵,戚继光还邀请了土默特部前来观战,对于我们的敌人来说,也是一种威慑。”

“倒是你们有些言官,罔顾事实,甚至没有亲临现场看过,就敢写封弹章胡说八道,也不只是何居心。”

“难道是看不得我大明边境太平几日,故意挑事?”

“!!!”

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吓得百官瑟瑟发抖,跪倒一片:“臣等不敢。”

朱翊钧把奏折扔到吏部尚书脚下:“此人外调地方。”

“退朝!”

第章 转眼又到了年末,……

转眼又到了年末,户部和御马监几十个人,经过好几日的核算,把去年国库的收支情况大概算了出来。

他们只能给出国库盈余比去年更好的结论,朱翊钧把数据交给帅嘉谟,要他重新核算,并且给出数据分析。

江南地区因为实行一条鞭法,地理环境优渥,田赋税收一直稳步增长,其他产业增值也非常迅速。而其他地区,要么增长不明显,要么没什么变化,有的甚至完成不了。

按照张居正的考成法,赋税收不够,当地官吏是要受罚的。

不过,朱翊钧认为,惩罚的事不用着急,可以先看看收不够赋税的原因。

如果去年出现灾情影响收成,那情有可原,可以免除惩罚。

如果去年当地风调雨顺,粮食收成不受影响,那就按照考成法,该怎么罚就怎么罚。

另一方面,月港出海的商人、船只越来越多,从海外流入大明的白银也在与日俱增。

这看起来像是一件好事,贵金属激增,更有利于朝廷推行一条鞭法,百姓用白银取代实物缴税,大明进入银本位货币制度。

但是,朱翊钧从小就听冯保说过,巨大的贸易顺差会导致通货膨胀,百姓手里的银子迅速贬值,购买力下降,货币体系崩溃,国家财政也会跟着崩溃,将会给大明王朝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

再加上白银的数量一旦猛增,其价格就会发生剧烈波动,也不利于携带和大额支付。

朱翊钧向张居正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经他这么一说,张居正也意识到,这确实是个隐患,必须未雨绸缪。

张居正没想到他能思考得这么长远,户部上上下下,这么多人,也从未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

但现在问题提出来了,要如何解决问题呢?

还不容易盯着巨大压力开海,总不能又禁了吧。

朱翊钧道:“那肯定不能禁海,咱们是要解决问题,不是要和钱过不去。”

“非但不能禁海,以后还要开更多的海。”

张居正心道,按照他刚才的说话,开海的范围越广,白银流入大明更快,危机提前到来,加速灭亡。

朱翊钧自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说的是以后。

朱翊钧道:“问题的本质不在开海,在于咱们把东西卖出去了,唤回了大量白银,这些白银又在全国各地流通,导致商品价格猛涨,那些没能依靠开海赚钱的百姓生活窘困。”

“要避免这种情况,第一,控制白银大量流入大明,鼓励商人从海外购入咱们需要的货品。”

“就像当年郑和下西洋,带回了咱们没有的香料和木材。”

朱翊钧能想到的就是先让全国人民吃饱饭,所以,应该鼓励商人从海外进口农作物,稻米、麦子、大豆等等。

冯保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