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要尽可能消耗契丹实力。再过一个多月,契丹的军粮就该困难了。那个时候我们也准备好了,一举攻进契丹境内,合围契丹大军,岂不是更好?”

富弼叹了口气:“圣上一向中正平和,不是冒险好战的人。这一战也不知怎么回事,竟然是下了决心,一定要置契丹大军于死地。哪怕冒上些风险,也在所不惜。”

杜中宵笑了笑,没有说话。赵祯是个明智的人,却未尝就是什么中正平和,不好战。党项元昊初叛的时候,宋朝的措施非常激烈。只是宋军的表现实在糟糕,赵祯只能接受现实,最后与党项讲和。这几年以来,杜中宵对外战事连战连胜,未逢一败,最远已经恢复了西域。有这样的强军,跟皇帝讲应该天下和平,不对外生事,怎么可能?

随着契丹南下沧州,宋军的包围圈慢慢成形,赵祯的信心越来越足。如果能把契丹军队拖在乾宁军一带,赵祯可能还会向前线增兵。能把契丹的主力一战歼灭,倾尽国力又如何?

杜中宵对此心知肚明,这一段时间,主要是弄清北边幽州的地理民情,做好战事计划。赵滋带着一帮官员,天天为此事忙碌。幽州一带的地理基本搞清,正在慢慢绘制更详细的地图。进攻的时候,每一军到每一团的任务,进攻的路线,都尽量标出来。

现在做的计划,很可能与将来发生的战事并不一样。但有了这计划,各军就明确知道了自己的作战任务,不会成为无头的苍蝇。数十万大军齐头并进,那种场面,杜中宵想起来都有些激动。

现在正是最无聊的时候,乾宁军战事对宋军其实并不重要,真正的主力部队并不在那里。可数万大军作战,又不能不用心,胜败随时影响人心。为了不让局面发生大的变化,杜中宵手据十万大军在河间府坐镇,一有意外,随时救援。为的,也只是把契丹军队留住而已。

第章 人多粮少

沧州城外,耶律洪基带着一众大臣,由古匿陪同,看他运来的宋军火炮。

古匿指着火炮道:“宋军的火炮着实精良,非我朝火炮可比。下官想陛下正带军围城,古于无法攻到近前,特把这些火炮送来。有些利器,攻破沧州城何难!”

耶律洪基点了点头:“好,甚好!宋军火炮打得完,打得准,着实是厉害。有了此炮,当能攻破沧州城墙。破了沧州,这一仗就是大胜!”

一众大臣一起叫好。到了沧州已经有些日子,被城头宋军火炮压制,契丹人根本到不城墙下。沧州是大城,火炮比长城口厉害多了,没几天契丹的火炮就被打烂。这些日子,契丹将领对宋军的火炮都快魔怔了。古匿抢了数十门炮,运到城下,对攻沧州城是天大的好事。

领着众人到了另一侧,古匿指着堆着的一堆炮弹道:“这些都是大宋军的营帐里搜来,是火炮用的弹药。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鸣放,不敢乱试,全都送到陛下这里。这些弹轻重不一,依下官估计,那些轻的炮弹,应该是宋军常用,打过来会炸的那一种。”

耶律洪基上前仔细看了看,道:“应该是了。无妨,等明日让军中炮兵试一试。都是炮,又有什么不一样的?试得好了,便就用这些火炮来攻城!”

一切看完,到了旁边大帅坐了,对古匿道:“此次乾宁军一战,你连破宋军两营,是前所未有的大胜,必要重赏!我军不善攻城,偏偏宋军又都躲在城里。而且城头有火炮,以前的攻城器具,已经全部都没有用处了。现在宋军在城外的,就只有乾宁军。我这里再拨付你五万兵马,与宋军大战一场!”

古匿急忙拱手称谢。想了想道:“宋军的火炮着实犀利,两军作战的时候,若他们列好阵势,用火炮轰击,便极难靠近。如果能够冲到近前,他们都只是用火枪而已,并不是我们骑兵的对手。”

耶律洪基点了点头,道:“你意欲如何?”

古匿拱手:“要想突破宋军防线,最好有重甲骑兵。沧州城下,宋军又不出城迎战,重甲骑兵在这里没有用处。微臣斗胆请陛下,派些重甲骑兵到乾宁军,助微臣与宋军之战!”

耶律洪基一时不语。重甲骑兵是契丹国本,三万人而已。这三万重甲骑兵,是契丹大国的标志,草原上的游牧部族轻易不敢反叛的依仗。不过现在攻沧州城,连城头的宋军样子都看不清楚,重甲骑兵实在没有用处。没有仗打,这些重甲骑兵在这里还有用吗?

想了又想,耶律洪基道:“好,我便派一万五千重骑,随你去乾宁军!此去必须大胜!胜了必然有重赏,若是败了——你不必回来了!”

古匿大喜过望,拱手道:“陛下安心!有重骑相助,微臣必把宋军杀得七零八落!”

过了黄河,

古匿只觉得意气风发,忍不住一声长啸。宋军用枪炮这么多年,周围的势力,特别是契丹还是注意到了变化。现在他们觉得最有用的,就是用重甲骑兵,以最快的速度突破火炮封锁范围,对火枪步兵近距离杀伤。对于进攻者威胁最大的是开花弹,宋军火炮的数量又多,一般的轻骑兵和步兵都很难突破。到了火枪手面前,数量不足,只能被火枪射杀。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