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让人感到好气又好笑的是二凤这个表外甥是此次历史的第一受害者。李渊问裴寂要不要让二凤当太子时,后者就是拿隋炀帝举例。】

弹幕:【有一说一,隋炀帝那演技派顶多忽悠独孤伽罗,没有打实的战功傍身,哪里可以忽悠朝臣。】

弹幕:【可有军功的也不全是表里如一的神将。】

弹幕:【二凤也是真够心大的,居然能忍裴寂拿自己和隋炀帝比。】

弹幕:【被拿去和隋炀帝比肯定是在侮辱二凤,但是让二凤站在李渊的立场上,搞不好会觉得对方忠言逆耳,毕竟为打仗而把国家打没的皇帝又不只在文人的陛下。我们肯定知道二凤有多厉害,用兵用人上无人可以出其左右,但是在当年,别说是三年拿下突厥,就是给五年、十年都会让人觉得你在吹牛。裴寂会这么说也是基于担心李世民为怼突厥而把已经经过隋末之乱的黔首给祸祸完吧!你站在粉丝的角度肯定会讨厌裴寂,但是站在黔首的角度肯定觉得裴寂说得很有道理。】

弹幕:【所以相孝仁那样对自己的能力很有13数,不冒进也不胆怯的继承人真的算是万里挑一了。】

弹幕:【是啊!五年前的我会吐槽孝仁女不类父,但是经过社会的毒打后真心觉得孝仁没错,和她亲爹一样懂得打仗需要张弛,治国也是不能指望一纸诏书就能一蹴而就。】

“打仗需要张弛,下旨不能一蹴而就……”始皇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大秦的黔首苦吗

苦。

那始皇知道大秦的黔首过得苦吗?

他其实是知道的。

但和某些指望最后的哈梭可以反败为胜的赌徒一样,秦皇也是想着黔首那么多年都忍过来了,再忍一会儿也不是问题,自己得在儿子上来把一切都安置好。可他忘了黔首的忍耐力不是由身份不等的皇帝、官吏、乃至当地的富商决定,而是由黔首他们自己决定。

压到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切输光。

从修渠到灭六国再到建长城与阿房之宫……

没准等六国的余孽动刀前,咸阳的黔首就已经把秦国推翻。

“周朝灭亡时仅一西周公听周赧王诉苦……”

始皇不免苦笑道:“也不知大秦灭亡时有多少人还在挽救摇摇欲坠的江山。”

【老实说,我觉得秦朝灭亡是必然的结果。就像我们常说只有老一辈的都退完后社会才有一点变化,秦国也是如此。虽说始皇学周公想用新的制度来替代原有的落后制度,但周公时仍有三监之乱,而始皇去后即使是让扶苏继位,六国的余孽也不可能停止他们伐秦复国的梦想,而秦国那时是否留有压制的余力就很难说了。】

蒙毅是坚定的扶苏党,听到这话不免皱起浓密的眉毛:“秦剑尚利,秦军尚武,怎么可能压制不了被灭国的软弱之辈。”

与之相比,其兄倒是沉稳可靠的多,也比弟弟看得更远:“那不一样。”

蒙恬虽是粗人,但家学渊源,自然不会放松子孙的文化补习:“文王困于羑里时由三子摄政,武王忙于伐商之兵时由周公辅政。扶苏公子无论是在名气还是能力上都不如周公,况且姬周讨伐殷商本就是顺周人以及周边方国的民意而为。”

“至于大秦……”

蒙恬和弟弟一样皱起眉头。

大秦的黔首同不同意姑且不谈,但六国的黔首……尤其是与秦国积怨最深的赵国、燕国,肯定是没多少人乐见秦国的统一大计。

公子扶苏不是周公那样的惊世之才,加上大秦灭六国与六国中的多数民意背道而驰……

“这种情况下只要出个庸君就会坏了当下的统一之局面。”

当然也有令一种情况是秦二世向六国的余孽妥协,将大秦的势力收缩至祖宗之地,导致秦国七代明君的努力全都打了水漂。

“创业容易守家难。”蒙恬叹道:“难怪民间常说一个家族若要走得长远,选好二代、养好三代是最重要的。”

那个取代大秦的汉高祖和始皇一样,有个不是无能之辈,但也难以撑起一个地狱开局的中上儿子,但是前者绝对是比他们的陛下幸运百倍,因为除了占嫡占长的中上儿子,他还有个pn b的小儿子来收拾残局,而且幸运地开出三代中上之君。

“除了扶苏,朕还得有备用之君。”始皇在脑海里将儿子女儿扒拉了下,怀疑大秦是不是在统一六国上就耗尽了气运,导致他的儿女里没一个拥有明君之资。

…………

好吧!

扶苏算有半个,但也不能扛起当下的噩梦局面啊!

“所以那个汉高祖是怎么教儿子的。”

“还有那个汉高武帝。”

听天幕的内容,汉高武帝不仅长寿,其在位时也开疆拓土到国家的面积令后世都为止惊诧。六国与秦国尚属周天子所统御的中原体系,但汉朝在扩张时所吞并的部落肯定在文化上与大汉没有共点,所以那个汉高武帝时怎么解决民族冲突的?

还有那个孝仁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