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级将领最难。新军制不过三四年,只能培养基层将领,中层将领必须大量使用旧人。他们凑在一起,本来就是改革的最大阻力。

所以杜中宵的意见,就是不要逼迫前线的狄青,该怎么做,他心中有数。韩琦已经过来,刘几带兵获胜,他的心理压力必然很大。

实力差距太大,杜中宵不相信狄青会失败,这个可能性几乎没有。要看的,是这一军的作战效果如何,对于战场的管理如何,是不是军纪严明。狄青的慢,很大程度是为了这些。

这就是代价,改革的代价。这个代价出现在党项战场,而不对契丹的关键之战,本就是宋军的运气。

问了主簿,今日没有什么重要事务。杜中宵换了便服,准备回家去。正在这个时候,士卒进来禀报道:“中丞,新任叶州知州王安石,在门外求见。”

杜中宵一愣,才想起自己的举荐获准,朝廷委任王安石为叶州知州。他已经陛辞过了,正是这几天要出城上任。到御史台来拜见自己,是因为是自己举荐,这是公事。

命士卒去请王安石进来,杜中宵到了客厅。不多时,王安石随着士卒进来,向杜中宵拱手行礼。

杜中宵忙命就座,对王安石道:“今日议论西北战事,一时竟然忘了,你要到西北上任了。”

王安石道:“已经陛辞,也见过文相公,再过几日就要走了。中丞举荐,自该来谢。”

杜中宵道:“你到叶州去,可是重担,有什么好谢?此去叶州,若是做得好了,回朝必然重用。现在天下铁路逐渐连接,各地开办工厂,正是关键时候。铁监这些官营场务,以前总有经验可循,管起来还不那么难。叶县那里民办工厂遍地,是以前没有过的事情。你管的好了,就可以为其他地方所参照。”

王安石道:“我这些日子了解了一番叶州,委实如中丞所说,端的好复杂。听说叶州城里,家财十万贯的人家比比皆是,一年卖出去的货物,以千万贯计。此次天下统一钱引,更加利于他们的生意,许多人家都在做大。上次中丞前去,查出来的案件,到现在那些官员还在那里,没有查清楚。”

杜中宵道:“钱是好东西,但也是惹事的根源。你到了那里,如果能把赚钱的维持地方治安两者都办好,就是天下第一能臣。叶州毫无疑问,是现在天下间最赚钱的地方,只要手段合适,必然能够收许多税赋上来。但怎么收,既让朝廷得力,又能让工厂办好,其中却有大学问。”

王安石拱手:“我对这些事务不熟,正要请教中丞。”

杜中宵道:“都是天下新出现的东西,何来请教?天色不早,不如我们出去找间酒楼,细细讲说此事。铁监终究是我办起来的,能给天下带来好处,自然是好的。”

王安石自然同意。与杜中宵一起出了御史台,向州桥而去。到御史台来拜见杜中宵,是因为举荐的公事,来了就好。至于说话,御史台自然不如酒楼方便。

第章 临行之言

遇仙楼二楼,杜中宵和王安石相对而座。桌上叫了几个菜来,边上一壶酒。

酒过三巡,王安石道:“中丞一直说叶县难管,不知难在哪里呢?”

杜中宵道:“其实,说难管也不对。只是那里的工厂,是这几年出现的,其他地方没有,官员去了没有经验而已。说难,就是因为没有见过这些。简单,工厂是这几年出现的,不管是工厂主,还是在里面做工的工人,任由官府给他定规矩。”

王安石想了想道:“不知现在的工厂,跟以前的场务有何不同?需要如此郑重其事?”

杜中宵道:“不能说不同,而是因为数量、市场,发生了根本变化。叶县的工厂,是随着铁监的发展而出现并发展起来的。跟原来的场务比,有几个不一样的地方。第一,他们是从铁监买原料,再自己加工一些,生产出货物卖出去。进来原料的价钱,跟卖出去的货物的价钱的差价,是他们获利的来源。再一个是,工厂里一般有机器,使用机器生产。工厂的价值,大多是由他们拥有的机器决定的。还有一点工厂是雇佣人生产,给雇来的人发薪俸,其余不管。其中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他们买进零件和半成品,卖出去成品,两者间的差价对工厂来说致关重要。还有一点,工人是雇佣来的,只付钱,不管其余。”

王安石想了好一会,觉得确实跟以前的场务有区别。但感觉上说,差别并没有杜中宵说的那么大。

杜中宵道:“所以开办工厂,有两个条件。一是要买到零件和半成品,再一个要有销售市场,这两者缺一不可。之所以工厂取集在叶县,便是因为旁边的铁监提供了这两样。铁监要销售货物,成品和零件的产能是不匹配的,其实由于机器多是专用,也无法匹配。多出来的零件只好卖出去,不然机器就只能闲在那里,相对来说不经济了。旁边的工厂,便就借着助这些零件,生产铁监并不生产的东西。而铁监货物对外销售,吸引来了全国的客商,又形成了现成的市场。”

王安石点头:“这两样东西,倒确实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