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7节(第1/3页)
章节报错
北平新都已完全竣工,外围城墙也已筑成,当下北平正在做最后的清扫、点缀、物件置办、人员进驻等事宜,一些衙署都已经开门了,比如刑部衙署,人到了没两天,直接就开业了,抓了好几个不法事之人。
北平卫军营正在分流,一部分缺乏战力的退出,一部分外调至地方卫所,一部分直接加入未来北平京军。就连北平的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也开始合并与调整,布政使司挑选人员直接进入吏部、户部,按察使司全部并入刑部,都指挥使司进入五军都督府。
朱文奎以为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应该看得清楚,迁都已成大势,不可逆转,可谁知道这群人竟还不死心,借地震来攻击朝廷迁都决策。
杨溥看了几眼,发现这些文书无一例外都是一群老官员写的,他们多品阶不高,又没了晋升希望,加上根基在金陵附近,自然想抓住一切机会反对迁都。
“太子,这文书不批,也不合适吧?”
杨溥认为,置之不理并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带来更多的奏折,下次看奏折的时候更费神,因为会多看到一行“上次写文书没批,可能没看到,我再写一封”之类的话。
朱文奎想了想也是,于是挥笔写下:
若上天反对,当震泰山共北平、金陵三地。若无,则准之。
地震这玩意是什么,朱文奎早就听朱允炆解释过,但作为皇室之人,还不能放弃天授神权,放弃天人感应。
你不是说金陵地震是上天反对,它反对的话,那就三个地方一起发地震让我看看,都震了,迁都不迁都咱们就商议商议,只震一个金陵,这不是说明金陵不安全,催促咱赶紧搬家嘛。
杨溥看着朱文奎批阅的文字,嘴角微微一笑。
这还真是绝了。
泰山相当于在北平与金陵的中间,隔着那么远,别说三处不太可能同时地震,就是同时地震了,谁也说不清楚。
小地震晃两下地方上都不上报的,谁知道千里之外震没震。
工部尚书黄福走了进来,行礼之后,递上文书:“太子,燕王府举家迁往封国,那北平与金陵两地的燕王府该如何处置?”
朱文奎看着黄福,对这个问题有些始料不及。
这倒是个大问题,北平修建有燕王府,而且还不小,可现在燕王这一脉已经确认全部去封国了,燕王府已经没有留着的必要了。
可如何处理燕王府是个大问题,这是王府,规格确定好了的,只能给王爷一级。而其他藩王都有各自的府邸,用不着燕王的房子。
杨溥见朱文奎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处理,低声说了句:“要不,卖了吧。”
“啥?”
朱文奎错愕不已。
黄福也瞪大眼,以为自己听错。
杨溥解释道:“北平燕王府也好,金陵的燕王府也好,都居在繁华地带,占地颇多。若是拆了,改建为商铺,将这些商铺售卖或租给商人……”
黄福虽然震惊于杨溥的大胆,但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个法子。
朱文奎摇了摇头:“这事涉及皇室宗亲,孤需要请示父皇。”
杨溥、黄福点头。
朱文奎抽出一份奏折,打开看了看,对黄福说:“为了应对此番迁都,朝廷下了大气力,做足了准备。只是前两日接北平布政使司张昺文书,其对北平涌入人口数量很是担忧,提出在北平城外设置八座大镇的设想,报至金陵与工部商议。”
黄福接过文书看了看,面色尤是凝重。
元朝时,北平名为大都,城内外人口无数,城外汇聚了不少人家。只是因为战乱人口锐减,至洪武三十一年时,整个北平除了军队及其家眷外,人口也就是十几万。
后来,山西百姓大规模迁入北平周围,当时考虑的是在北平附近打造产粮区,以减轻漕运、海运的压力。这种策略是奏效的,也减轻了营造新都时的粮食供应压力。
但当时的策略过于重农事,缺乏对北平扩张的考虑,导致北平城池周围还没有形成主要聚集区。张昺的意见是,根据目前出现的四个方向,八个街道,在城外设置多个百姓聚集区或商业区。
而这种设置,意味着需要朝廷主导、规划,以确保聚集区不会对北平的安全构成影响,这也就需要工部派遣官员亲自调查与安排。
黄福有些担忧:“城外设大镇,需要确保主要官道不受影响,距离上应该作一定控制,如在三里之外……”
北平城池有着军事考虑,外城墙附近不应该出现大量民居,否则战时很麻烦。比如烧房子,浓烟滚滚不利城池防守,比如拆木头,直接打造成攻城木、投石车,还有拿砖头砸人……
南京城外有不少繁华地带,比如江东门外,聚宝门外,但这些繁华之地,虽然挨着城墙,可问题是,这是内城墙,不是金陵的外城墙。
外城墙之外,可没什么热闹的地方。张昺所提出的想法,就落在了外城墙之外。
朱文奎听着各种意见的黄福,